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十五章 太后唐姬的消息(1 / 2)

第十五章 太后唐姬的消息

北海之所以活生生的增加了十万人,其中绝大部分是逃难而来的难民,刘辩对难民一律来之不拒,同时效仿二战期间,罗斯福采取的政策――以工代赈。难民们来到北海之后,郡守府提供粮食,难民们为郡守工作一天,就有一天的饭食。导致了周围难民们皆是闻声而来。

而刘辩的名声在难民们的口中越穿越大,也吸引了很多人才前来效力。难民的大部融入,也为北海的发展注入了很大的力量,推动了北海的军事经济的发展。

难民中有一个人,名为李群,寻常酷爱钻研些奇怪的东西,名声传到了刘辩的耳中。

刘辩亲自接见了这个李群,发现这个李群竟然还有些艺术家的气质。刘辩跟他大概的提了一下造纸术的原理,他立马对刘辩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刘辩更是大笔一挥,赐之为木曹,官位与功曹同阶,造纸及其他创造之事全权交给李群。

刘辩甚至为其购下一块百亩地皮,让其专心做“科研”。

刘辩深深的知道,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引领社会进步的,科研的功劳功不可没,刘辩很是重视科研,只是包括陈宫在内的一众文员,皆不明白刘辩的用意,刘辩也不屑多讲!

待得李群他们科研出来的成果出现之后,自己再说不迟,现在解释,其实反而很可能起到反效果。

刘辩和陈宫提过,要在北海设立寒门学堂,将知识传播,陈宫和孔融等人皆是一连答应,孔融本身就是孔子的后人,“有教无类”之言,也是刘辩胆敢为寒门设立学堂的理据!

刘辩从来都不是只说不做之人,当即下令拨出黄金百两,在北海的每个郡都设立寒门学堂,这一创举,只让北海之人纷纷大声叫好!

刘辩建造学堂也是为自己的实力培养后续人才,北海发生一系列的事情传开了,也导致了一些人心里非常的不舒服。其中就包括四世三公的袁绍和袁术,以及一些掌控知识的世家。

刘辩身为弘农王,亲自颁发这一政策,明面上倒也没有人说什么,但是暗地里提出反对声音的可有不少。

整个天下甚至为此事分成了两个派系,第一个就是支持刘辩提出的“有教无类”,为民做主的政策;第二个就是世家提出的百家争鸣不利于统治。

刘辩对此毫不在意,只知道自己做了好事,大汉百姓自然是心向自己,日后自己麾下不会缺少人才。

唯一的遗憾,就是目前造纸术方才开始研究,正在寻找材料制作的比例,如果造纸术再成,便对自己名声有着极大的提升,世家提出的反对的声音也不足为虑。

就在刘辩每日忙着北海的事务时,太史慈带着一信差兵一脸欣喜的走到了大堂,施礼之后站起身来。

刘辩忙着批阅,头也没抬的道:“子义,有何事请?”

太史慈兴奋的道:“主公,主母和太后的消息找到了!”

!!!!

可以说,刘辩无时无刻不想着找到自己的母后和唐姬,今日这个消息真的得到了!刘辩先是一愣,随后开心的像个孩子,一跳八丈高,走下堂来,晃着太史慈的肩膀道:“母后和爱姬在哪儿?”

太史慈见刘辩如此兴奋,也很是开心,道:“主公莫急,你还不快快说来?”太史慈转头对身后的小卒说道。

小卒第一次见到刘辩本人,难免有些紧张,但还是语序顺畅的道:“启禀大王,小的受张地大人之命,前来告知大王,太后和王妃在卢植卢大人住处。”

卢植?这个大汉忠臣,既然母后和爱姬在卢植家里,就说明他们已经逃了出来,刘辩问道:“张地还说什么了?”

小卒从怀里掏出一布帛,双手呈上,道:“张大人差小人务必将此物送到主公手中。”

刘辩连忙接过,打开仔细看了起来……

原来,何太后和唐姬在机缘之下被卢植所救,卢植身为朝廷重臣,自然知道垂帘听政的何太后,当下不敢大意,安排太后和唐姬在老家住下,同时派人送信过来。由于此时很是重大,送信的人士卢植的亲信,不敢大意,一路小心影藏自己身份,历时三个多月,方才将信送到。

刘辩举信哈哈大笑,道:“寡人重重有赏,子义差人带他和那位送信的人一并去领赏。”

让其他闲杂人等退下,堂中只剩刘辩和太史慈,刘辩开心之后,眉头皱了起来。

太史慈疑惑问道:“主公为何如此忧虑?”

刘辩道:“子义,知道母后和唐姬在卢植那里,寡人着实高兴,只是如何将她们安全的接到北海,是寡人心中的难题啊。”

太史慈道:“主公莫急,慈这就去请军师。”

刘辩招手道:“连同孙邵一并请来。”太史慈领命而去。

不一会儿,陈宫孙邵联袂而来,对刘辩施礼随后站起。

刘辩对典韦道:“恶来,你去门外守着,不得命令,谁也不许进来。”恶来嗯一声,就走了出去,关上房门,如一铁塔一般,伫立在门口,来往下人们见到此幕,纷纷绕路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