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太后第6节(1 / 2)





  这不是一道选择题,她跟孟臻都没有选项。只能在达到目的的前提下,尽量保护这些权力倾轧下的易碎之人。

  装扮到一半,瑞雪正将金钗、流苏等物,簪上她的鬓发,忽然从中挑见一根素白的银丝。她小心地眺了镜中一眼,将银发藏在乌鬓之中。

  正在此刻,内侍引着郑玉衡回来。他一夜未眠,看上去却像不累的模样,神情里甚至有点儿让病人起死回生的振奋。

  郑玉衡一进殿中,先向董灵鹫行礼,又问瑞雪:“姑姑,太后的药煎了没有?”

  他这样急匆匆地回来,连换身衣服都来不及,就是想着监督太后晨起喝药,而不是又被不知道从哪儿递上来的请示打扰。

  瑞雪还没说话,董灵鹫先道:“停下,说正事。”

  郑玉衡才止了去侍药间的脚步,他眉目清澈,身上挟着沁凉的晨露,眼中熠熠:“徐妃娘娘已经无碍了,只要好好调养,按照臣的方子服药,不出半月,就能下地行走,恢复如常。”

  董灵鹫轻轻颔首,没有避着他,直接跟女官道:“午后递个信出去,让司天监想个办法,编套说辞出来,让徐妃离宫。待她能行走,哀家做主把她送到坤宁行宫去陪德太妃,养养身体。”

  瑞雪应了声是,郑玉衡却怔愣了一下,满头的热血被一盆冰水浇了个干净。他不知道太后为什么要这么做,只是收敛神情,抿了抿唇。

  董灵鹫招手:“你过来。”

  郑玉衡挪步过去,因为太后娘娘在梳妆,他便也低下身,跪在董灵鹫的膝边,斜望着镜中之人。

  董灵鹫道:“你的胆子真是出乎我意料的大,这事下去,你在太医院是个什么处境,心里想好了吗?”

  郑玉衡不是一个不敏感的人。他略微沉吟,道:“臣想过了,但是……”

  “但是,怎么能不救呢?对吧。”董灵鹫的语气温和下来,眼带笑意地看着他,伸手摸了摸小郑太医的肩头,形同安慰。

  郑玉衡点头。

  “期望你二十八岁的时候,心里还装着同样赤诚、同样冰雪可鉴的肝胆。”

  她又问:“你对救治徐妃之事,有几分把握?”

  郑玉衡想了想,如实道:“施针前,只有三成……左右。”

  镜中人唇边的笑意忽然褪去。

  就在他想要稍微解释、以缓和这个答案的实质冒险性时,董太后摘下护甲,目光无波地扬手打了他一巴掌。

  响声清脆,四周倏地静寂,瑞雪手指一顿,慈宁宫侍奉的十几位内侍、女官,尽管没听见交谈,但这响动一起来,也哗啦地跪了一地。

  郑玉衡懵了一瞬间,他的齿尖碰破了口腔,舌根腥甜,清俊白皙的脸上带着伤痕,但他又很快调整好神情,礼节合规、端如松柏地重新跪好,沉默地垂首。

  瑞雪姑姑簪好了金钗,捧起太后的手,心疼道:“娘娘仔细手疼,您这金尊玉贵的,怎么就舍出去伸手打了呢。”

  董灵鹫额角的抽痛愈演愈烈,耳边嗡嗡作响,她抬手捏了捏鼻梁,慢慢地道:“……我不舍得。”

  她心里抵着一口气,堵得闷痛,到此刻忽然泄了,好像找到一个情绪翻涌的缺口,一股脑地、如云似海的涌上来。

  董灵鹫拂开瑞雪的手,转而看向跪在眼前的这个人。她洁净刺绣的鞋面稍稍靠近,郑玉衡的手瑟缩似的猛地蜷起来,指根抖了一下。

  他终于知道怕了,从一开始,这个人的敬畏和恐惧都只在表面,从未深邃地潜透他的本质。

  董灵鹫靠近,他的手便下意识地躲避,直到绣鞋抵住他的手指,郑玉衡才仓促地吸了一口气,避无可避。

  太后却没有踩下去,像一种提示似的挡住他的手,然后——久违的温暖传过来。董灵鹫的手捧起他脸颊,两人四目相对。

  慈宁宫烧得煦暖、温度合宜,但却将郑玉衡熏得身僵体热,几乎滴出汗来。他的眼睫颤抖,唇角破了,口腔内的伤处漫出零星鲜红的余血。

  他说:“臣……”

  董灵鹫抽出一条丝帕,擦拭着他的唇角。

  那翻涌不定、令人畏惧的滔天威势,忽然从她的举止之间褪尽了。刚领会到痛楚的郑玉衡,又愕然忘却了这种痛楚。

  董灵鹫擦去他唇上的血,指腹摩挲着他伤痕泛红的脸颊。这是两人数月以来唯一的一次过分接触,其中的意义从训斥、教导,转向一种非常含糊的境地。

  董灵鹫将他扶起来,又像抱着王皇后那样抱住了他,在这个存在着男女大防、讲究九岁不同席的时代,郑玉衡的心像是被拎起来、揉碎、捏烂,又被捧合在一处。

  她很快松开手,说:“对不起。”

  郑玉衡说不出话,半晌才哑着嗓子开口:“……是臣错了,臣……以后都做有把握的事,臣知错了。”

  作者有话说:

  别害怕呀小猫咪,你舔舔她,她就会心疼地抱你。(怂恿)

  第7章

  次日早朝过后,廷议的折子中有徐尚书问及内宫徐妃之事,先以朝臣身份表达了对天子家事的关切,而后又以徐妃之父的身份表达哀痛,纸上悲声,令人不忍卒读。

  但与这份谦和的陈词上表截然相反的是,徐尚书在廷议当中,将原本议定的数条事项驳回,他以户部无钱为由,耽搁下了营建长泰行宫的款项。

  这是徐尚书再一次对皇权上意的试探,他要揣度皇帝的心意,想要窥视这个登基不满一年的新帝,究竟会做如何应对?是妥协、安抚、形如往常,还是当即翻脸无情、勃然而怒。

  在这个臣子对皇帝的揣摩当中,徐尚书没有摸到根底。因为在仅仅半日之后,慈宁宫传唤户部侍郎温皓兰入宫,隔着屏风向皇太后陈述户部内务,皇太后嘉奖了温侍郎,并谈及徐尚书年迈,可有学生等语。

  当这些话从宫中风一般吹出来时,徐尚书立即想起熙宁旧事。明德帝在位时,董灵鹫手中便已网罗了一群酷吏,都察院、御史台……三司衙门当中,哪一处没有她提拔/出来的后生?

  熙宁年间,董灵鹫在史官笔下最易提及、也最为隐晦的批判之言,便是她掌控司法、监察、审讯,从内狱到大理寺,她的触角无孔不入。很多御史弹劾攻讦、罗织罪名,受其恩荫的刑官奉皇后手谕,即可提审刑讯。

  徐尚书出了一身冷汗,连忙放开了户部的口子,长泰行宫的款项如愿拨了下去。他这一次对皇权的试探,便也无疾而终。

  徐尚书的问安折子上,董太后也随之好生安慰、体恤怜悯,表面一切如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