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太后第76节(1 / 2)





  绣春楼是京中第一酒楼, 有各个高官显贵出入,马车密集, 一片太平富贵之景,发生这种情况,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。

  郑玉衡立在二楼栏杆边, 穿着一身淡青色的常服。直到见京中的麒麟卫近前将两方厮打者分开、介入此事之后,他才稍微松了口气。

  温皓兰转头看着他, 道:“看见了么, 我们跟这群武夫彼此瞧不上已经很久了。各有各的想法,一边是觉得他们粗鲁、莽撞、不识大体,另一边也觉得咱们冥顽不灵、贪生怕死。神武军已经算是治军甚严的军伍, 前几年还有人提了反诗。”

  “反诗?”

  “这个不好说。”温皓兰揭过这话, “哪朝哪代没有反贼?大殷已经算是安宁的了, 要是等哪一天娘娘……那一位出点什么差错,才是真要出乱子呢。”

  郑玉衡有点听不得这话,他被温皓兰拉着坐下,立即开门见山道:“侍郎特意邀请下官来,不是为了参观这一场闹剧的吧,还是温大人神机妙算,连这也能算在其中?”

  “哪里哪里,这几日各方的火气都大,可这样的事儿,谁都不想的嘛。”温皓兰给他倒了杯茶,态度亲和,“我是要告诉你,北征的后勤总调度,已经定了咱们户部的尚书大人。”

  郑玉衡看了他脸色片刻,在温皓兰的神情里没见到半分不悦和羡慕,反而从容至极,想必他也觉得这是一件万分重要的苦差。

  “这是好事。”郑玉衡道,“诸公应当都无异议。尚书大人资历丰富,经验充足,光是论朝中的地位,也不会有人质疑。”

  “是。”温皓兰道,“但是,尚书大人除了点选了其他各部的几位能臣之外,还在户部中特意挑中了你。”

  郑玉衡愣了一下:“我?”

  以他的身份和年龄,就算是参与到这么大的事务里,大多也是边缘人物,只负责抄送公文、来回传递消息罢了,但温皓兰说他“特意挑中”,那就跟其他的承务郎不同了——最起码也是能参与到会上,在诸人面前有一席之地的位置。

  郑玉衡道:“六科中有能之臣比比皆是,下官……”

  “嗳——”温侍郎按住他的手,将他想说的话压下去,笑着道,“有能之臣虽多,可有能又有节的臣工,说来可不多。说起来怕郑郎君恨我,是我向徐尚书举荐的。一则,是我信任你的能力,二则,郑郎君在陛下的勃然大怒面前,尚能泰山崩于前而不乱,自然是见惯惊涛骇浪、心定如山的。”

  “侍郎大人误会了,我是……”

  他欲开口辩解,可话语一顿,也不知道这辩解的理由从何开始,他总不能说他与皇帝是老冤家了,见面不掐的时候是少数吧?

  “不必过谦、不必过谦,太过谦虚则是傲。”温皓兰边说边令人换了一壶酒,想要给郑玉衡倒酒,然而却被他稍稍躲避开,以茶代酒饮了一盏。

  “侍郎大人。”郑玉衡道,“《管子》言,地之守在城,城之守在兵,兵之守在人,人之守在粟。用兵之事,皆以粮为先,这是关乎国运的大事,就此选中我,是不是草率了一些?”

  “你只是官职稍微低了点,可论能力,部里没有说你不好的。”温侍郎说到这里,语调压了压,也有些不解,“按照往常,拔擢新人这等事,徐尚书都是压制驱逐的,也不知为何,这一次尚书大人倒是很快应允了。想必那日在神英殿上,他也被你吓了一跳。”

  郑玉衡轻轻叹气。

  “怎么,这事儿真那么讲不得?你一个小小的仓部司主事,怎么跟皇帝陛下有过节——有过节还没死,这才是最离奇的。”

  温皓兰也免去了旁敲侧击的功夫,直接了当地问:“圣人跟你究竟是怎么回事?”

  郑玉衡沉默了一会儿,心里思考着这事儿从何处编起。他这微妙的沉默落在温侍郎眼睛里,那就是有个好大的八卦秘闻,他不禁环顾四周,将一旁的竹帘降下来,遮住漫进阁内的日光。

  郑玉衡考虑好措辞,神情极为诚恳纯正地道:“此事不便细说,只能说是昔日下官在仓部司时,遇见圣人白龙鱼服,勘察民情,我们彼此不识,起了些纷争……圣人为大事计议,当时并没有处罚下官,在神英殿上也只是发发火、没有真的惩处,皇帝陛下实是英明天子。”

  他就是在孟诚面前也没这么夸过,郑玉衡估摸着这话说给温侍郎,听起来还算恳切,但要是小皇帝真的听见了,八成得被恶心得够呛。

  “白龙鱼服、勘察民情?”温皓兰大受震撼,不知他们这位年轻天子居然有这样的心事和仁心,怪不得户部藏得那么隐蔽的贪污都能被揪出来。“竟然有这种事?”

  郑玉衡面色认真地颔首。

  温侍郎又急促地喝了一口茶,心中盘算道:“我虽然没什么足以杀头抄家的贪污之举,可温皓成这小子不服管教,也不知道有没有欺男霸女、恃强凌弱,若有此事,让微服的圣人遇见,那还得了?”

  这不整治、不教育,恐怕就要出事了。

  温皓兰下了决心,与郑玉衡说完了此事,便起身回府,欲要教育教育自己那位不成器的幼弟,可才一起身抬步,忽而又转身,拉着郑玉衡的手殷殷嘱托道:“郑郎君,我虽举荐你为此任,并非是温某贪生怕死、不愿远涉千里,而是户部的长官已去了一位,我不能再离开京都,否则赋税度支等国朝大事,岂不是要无人?”

  “侍郎大人理应留下的。”郑玉衡道,“下官明白。”

  温皓兰松了口气,道:“只要大军开拔,就是花钱如流水的日子。你还年轻,若是遇到些危险之事,你只管做好自己的,不要被他们鼓动,别人不干的事情你也不干,这才能平平安安地回来。”

  郑玉衡默了一息,答:“多谢温侍郎。”

  温皓兰举荐他,是为了国朝,也是真心欣赏、让他历练。可此刻的嘱托,又足以说明温皓兰明哲保身的政治理念,他不仅自己如此做,并且诚心诚意地告诫其他欣赏的后辈,只可惜,郑玉衡的性格跟他想象中的不同。

  这要是其他人,在官场上学会了“混”的官员,即便是前往苦寒北地,哪怕吃些苦,不去担着那些危险到关乎性命的责任,就算不如在京中享受,那也是能够回来的。

  实在是郑玉衡的气质和性格不符,让温皓兰以为他劝诫几句,就能真的说得动他。可这位郑郎君实际上是与“明哲保身”一说绝缘的人物,但凡能为天下,能为太后分忧之事,他连刀山火海、粉身碎骨都不会眨眼,何况只是区区“危险”?

  郑玉衡自忖恐怕不能一定做到明哲保身、隔岸观火,他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,所以只能感谢他,而没有承诺他。

  温皓兰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颔首过后,告辞离去了。

  正是因为温皓兰、徐瑾,户部的这两位大人都没能把握住郑玉衡的性格,所以这道决断才与董灵鹫的所思所想的相悖,双方出了点岔子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惠宁三年正月十五,夜,殿外的庭院里升起花灯,焰火四溅的声音在夜空中此起彼伏。

  朝中的事方定,正是往各个要务上安排人员的时候。

  董灵鹫撂下手里的后勤运粮名单,响起啪地一声,奏折摔在案上。她接过瑞雪递来的茶,先是吹吹了茶面,只饮了一口,半晌没说话。

  一旁的宣靖云眼皮一跳,见此情状,就知道这折子的内容不太符合太后娘娘的心意,便有些心里打鼓地差人去请郑太医来。

  他上回因怀疑“新欢旧爱”的事情,对郑玉衡好一番提醒指点,这些时日下来,宣靖云也渐渐回过味儿来——咱们娘娘是什么样的人,哪有那见一个爱一个的毛病?郑太医的处境好着呢,何须自己一个奴婢担忧。反正他只一贯伺候好主子,那便阿弥陀佛、万事大吉了。

  但这时候主子生气,他也就得想方设法地哄着她。

  郑玉衡还真没在别处,他正挽袖尝试给董灵鹫配出来的新药方。

  元宵佳节,朝中已经敲定北征,只是还有些细节需要商议,没他的事,便正常休假、不必留在户部,自然就是回慈宁宫侍候。